古代师生的“礼”上往来
◎寒星
姜太公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时候,给老师送礼是人之常情,所以常有神来之笔。
学生给老师送礼,可追溯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在《述而篇第七》中,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意是:只要送我十条肉干做见面礼,我就不会拒绝收他做学生。这个“礼”貌似是收学费,其实是一种礼仪,所谓“礼轻情意重”,朱熹也认为“束脩其至薄者”。孔子没能办学致富,可见他收的是儒家的礼,而非“礼物”。
对孔子的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十五岁以上的,我是没有不教的。在古代,十五是“志学之年”,这时求学于孔子,对孔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颜渊家贫如洗,一条肉干也拿不出,孔子仍对他赞不绝口,说“贤者回也”。可见,不论哪种解释,都体现了孔子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和有教无类的胸襟。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笑》记载了一个学生给老师送礼的“笑话”。赵永手持“帕二方”,去给老师西涯先生送(寿)礼。经过鲁铎家时,鲁铎也要去,可拿不出礼物,就拿着吃剩的半条枯鱼一块去了。这俩学生也是对活宝,一人“帕二方”,一人半条枯鱼,这哪像是去送礼的,即使无轻慢之意,也有蹭饭之心。所以,冯梦龙也把这当成笑料。
其实不然,两个学生敢如此“嚣张”送礼,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而老师西涯先生欣然“收礼”,“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则又是另一番情趣和境界。“帕二方”、半条枯鱼的确无足轻重,但师生间的情谊,是任何礼物也无法换来的。
清代诗人袁枚也曾给老师送过惊喜的“礼物”。袁枚的老师,两江总督尹继善,特喜欢写诗,每每文思如涌泉,倚马可待。师徒俩都是诗粉,最拿得出手的就是诗,自然免不了唱和。你来我往,文采飞扬,彼此伯仲之间,不分胜负。
有一年除夕,在临近子时之际,袁枚派人送给老师一首诗:“知公得句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先。今日教公输一箸,新诗和到是明年。”诗的大意是:我知道老师你才高八斗,我比不上,但今天就叫你输一次,因为就是你写好和诗,也是明年的事了。老师看完,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袁枚给老师的这礼物,何止别出心裁,更是空前绝后。
那时,师徒之间传承的是学术和文化的精彩,至于“彩礼”,只是生活的“彩头”,怡情,养性。
(《古代师生的“礼”上往来》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上一篇:花瓣,是月光摘走的思念
- 下一篇:老师,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