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小康生活
◎逄维维
母亲站在衣柜前,东挑西拣了半天,纠结地问我“穿哪件好呢?”“随便穿好了。不就去喝个早茶吗?”“那不行,老姐妹们个个穿得很漂亮,我也不能邋遢。”“你还有邋遢的衣服吗?”瞅着母亲衣柜里五颜六色的衣服我笑着说。“就因件件好,所以才不知选哪个?”
母亲是从什么时候有了“选择困难症”呢?我笑话着母亲。母亲沉默了半天说:“从我过上了小康生活。”“小康”?“何为母亲心中的小康生活?”
要知道,以前的母亲可不是这样。打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有个父亲给她做的长方形刷着橘黄色油漆的箱子,里面装着母亲闯关东时,她的母亲给她做的四季衣衫,也就是她的嫁妆。那半箱的嫁妆,母亲一直穿到我们工作挣钱。正面磨坏了,就翻过来,重做;夹棉的,天热时,就抽出棉花,天冷时,就续上棉花;就这样鼓鼓捣捣,一年又一年,从青丝穿到白头。它们是什么时候消失换成靠墙而立的大衣柜呢?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每年都在问:“今天还回老家吗?去年刚回。”“回啊,趁父母健在,咱年年回。”机票买好。衣服买好。看望亲人的礼物买好。我叫母亲每年都光光鲜鲜地回老家看望我的姥姥姥爷。
要知道,在我读书的时候,母亲可舍不得把钱花在路费上。离家24载,只回过一次老家。尽管望眼欲穿地思念双亲和兄弟姐妹们,但看到贫穷的家和灯光下瘦弱读书的我们,就把思念的泪止于月圆之夜。母亲要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攒着,一角、两角、一元、五元、十元,花花绿绿的钞票数了又数,整理得板板正正的,平铺在手绢上,再一点一点地卷起来,藏在只有她知道的隐秘地方。母亲说,那钱谁都不能动,是留给孩子们读大学用的。母亲坚定地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和贫穷的唯一出路。
为了孩子们的大学梦,母亲的脸上从未用过雪花膏,炒菜从未用过酱油,更不知道味精是何物?从未给自己的父母寄过钱。用母亲的话说,她不是不挂念父母,只是钱就那么多,她不抠着自个,怎能攒下我们兄妹三个读书的钱?就这样,姥姥不仅不怪抠抠搜搜的母亲,反而时不时地帮衬我们,每年收获花生的时候,都会给我们邮寄拇指大的山东花生。
母亲何须有每年要不要回老家的烦恼呢?距离不是问题,想回,天上的飞机,地上的高铁,交通工具便捷得很;钱更不是问题,不仅我们的能力足以保证母亲年年衣锦还乡,她自己也有这能力了。母亲做梦也没想到,在她65岁的时候,国家给她们家属工以五七工的身份纳入社保,让母亲和父亲一样有退休工资可领,看到每月准时打到卡上的钱,母亲脸上笑开了花,说党的政策就是好,老了老了坐在家里吃穿不愁还有钱拿,不仅有五七工的钱,还有居住地所在城市每月发给老年人的高龄补贴,面对老来的经济自立和物质上的日新月异,节俭一辈子的母亲,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怎能不选择困难呢?
由原来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不知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好的纠结,这其中的变化就是我们国家历经坎坷后,靠着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啊。看着母亲每天站在红彤彤的荔枝,紫莹莹的葡萄,黄澄澄的芒果,翠绿绿的西瓜,火红的柿子,蜡黄的香蕉,浓烈的榴莲,新奇的释迦、佛手、黄皮、人生果、火龙果……南来北往,国产国内,热带寒带温带的水果,怎能不欢喜地说真真是个个稀罕死人,拿起这个,放不下那个呢!
这幸福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母亲掰着手指算:肉,100元;虾,90元;芹菜,30元:香菇,10元,其它牵牵绊绊的不计,母亲说这200多个饺子的成本大约是以前家中卖二头猪的价值,卖二头猪的钱,再添上点钱就可以换回二辆自行车,二块手表或其他大件,母亲说以前我们家养猪,也就卖一百块钱左右,这饺子吃的等于吃了二头猪,二台自行车,二块手表,贵是贵,但现在能吃得起啊,以前再便宜也是吃不起的,老妈边说边抚摸着她手上刚买的金镯子,就说这黄金吧,以前一百多一克的时候买不起,五百多一克的时候反倒买得起了。这幸福的变化是从吃得起,买得起,用得起开始的啊。
母亲说,从家中走出三个大学生用知识脱贫后;从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尊老爱老;从每天挎着菜篮子在菜市场,商场为吃什么选什么好而烦恼;为怎样吃才能让家人健康而煞费苦心……这就是母亲眼中的小康生活,听着母亲的诉说,还真是这样呢。
(《母亲的小康生活》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下一篇:倔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