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漫笔
◎蓝子华
春风又绿江南岸。转眼间,时节又到了清明。
你看,芳草如茵,繁花似锦;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油菜味道。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面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又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这个节气,气清景明、万物皆生、阳光不烈,特别适合春游。风中弥漫着春天的香味,从田野间飘过,绵长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唐代顾非熊在《长安清明言怀》写道:“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清明,又以扫墓的方式祭奠先人。唐代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曰:“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左河水在《清明日》写道:“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在南粤地区,清明扫墓,也称为“拜山”。清明时节,南粤大地春和景明,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乃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
在乡下,人们会带上锄头、果品和纸钱,到墓地添上新土,清一下去年留下的枯草,摆上果品,烧些纸钱。
烧纸钱是传统方式,毕竟不够安全与环保。随着文明新风的推广,人们开始采用了新的祭奠方式。
今年清明节,由于疫情的原因不能到墓园或墓地扫墓、拜祭。不久前,我对年迈的母亲提及此事时,她开明地说:“不可以到墓园、墓地拜祭,也不用烧香、烧纸钱了,在网上拜祭更安全,更文明,更低碳环保啦!”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提倡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来祭奠先人,认同的人也越来越多,网上拜祭活动就开始流行了。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同样可以与逝者进行心灵与精神的交流,同样可以达到祭奠的目的。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盛大的祭祖节日,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人们把先人“请”到网上,这样即使不能到现场拜祭,也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进入公墓,重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温他们的谆谆教诲。
网上祭祀,可以让逝者的精神融入永恒,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
(《清明漫笔》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上一篇:寂寞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