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正视艾滋病,注重预防不用慌!

来源:罗村社区2019年11月28日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你了解多少?近日,笔者走访罗村卫计办举办的相关宣传活动了解到,在中老年群体中,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认识较少的占比较大。人人谈“艾”色变,是否真的无处可防呢?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毒)引发的全身性疾病。感染HIV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要承受病毒的打击,同时进入自毁状态,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是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进行传播,其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脑脊液、胸腹水、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与艾滋病人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共用洗衣机等日常接触不能同时满足“传染源+传播途径”的感染条件,因此并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有市民看到“血液接触”,马上想起蚊子叮咬。那么,蚊子叮咬艾滋病人后,再叮咬其他人,是否会传播?其实,艾滋病的血液传播主要发生在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注射器、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两种情况下。艾滋病毒一旦离开人体,会很快失去活性,不能存活多久,而蚊虫叮咬由于血液量小、叮咬有间隔时间和血液不会回注入人体等原因,不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播。

发生高危行为后,能吃“后悔药”吗?既然有“后悔药”,是不是就不怕感染了呢?阻断药又被称为“后悔药”,作为紧急情况下拒绝艾滋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因为时效性(两小时之内最佳,超过72小时一般认为就没有预防作用了)、可及性和副作用的问题,不能作为常规使用,而且阻断药的药效并非达到百分百,市民不可忽视感染风险。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办法。

撰文/吴志恒供稿 黄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