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沙口社区举办渔网制作展示活动

渔民难忘老手艺 穿针引线织渔网

来源:九江社区报2020年07月29日    

▲梁锡培为观众就渔网制作作深度解说。

▲渔网的制作材料尼龙线。

■76岁的锦伯娴熟地编织渔网。

■渔民正在编织渔网。

珠江时报讯(见习记者/朱明菲摄影报道)“一手拿木片,一手拿梭子,拿稳后引线一转一弯,用指头摁着,再把线扣进去就织好了一个小网。”7月24日,九江镇沙口社区在乐善亭举办“渔乐善行”开渔文化节之渔网制作展示活动。现场,10位沙口社区渔民兴致勃勃地向群众展示渔网的织法,几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网绳之间穿来穿去,下手又快又准,动作十分娴熟,一张张渔网就在巧手中织成。

此次活动以微直播方式全面展示渔网制作过程,由沙口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梁锡培作深度讲解,让居民更深入了解本土渔民文化,营造保育疍家文化的良好氛围。

在沙口社区,50岁以上的渔民几乎都会编织和修补渔网,“男下海,女织网”,成了当地渔民生活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张渔网往往需要经过“备料-织网-扎网泡-打网铅-装网”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邓姨介绍,老一辈的渔民多用手工织就渔网,主要采取打结法。主要工具是梭子和木片,辅助工具是线撑子。梭子上有一个过线的小孔,一头尖,另一头有两个挡线脚。织网时,用梭子带线,在网上往来穿梭,拉线系结,形成棱形的网格。邓姨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收鱼的人都是去买的渔网,但我还是选择自己织,手工织的比较耐用,成本也低。”

“这又是什么呢?”感兴趣的群众指着一些小木条问道。“这是传统木条,是传统的浮标,缠到渔网一边上做成‘上纲’。”梁锡培解释道,“做一张渔网要先装‘上纲’再装‘下纲’,要对好尺寸,否则整张网就没用了。”梁锡培还给大家介绍了渔网网眼的大小方面,“木片宽一点,织出的网眼就大一些;木片窄一些,织出的网眼就小一些,不同规格的渔网用以捕不同的鱼。”梁锡培指着边上织好的一张网眼较小的渔网说,“这种一般就用来捕白饭鱼的。”

另一旁,76岁的锦伯已织了两三米的渔网。锦伯是现场最年长的渔民,他织起渔网来也是敏捷,非常娴熟。“以前每天我要去捕鱼的,闲下来才织,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织四五米长。”锦伯表示,自己手工织好一张300米的渔网起码要两三个月。“虽然现在织渔网的人不多了,我还是会织,几十年了,我也织不腻……”锦伯说着笑了起来。

“我们沙口社区有捕捞许可证的渔船100多艘,是南海区渔船最多的社区,我们想在记录和传承本土特色技艺,保育好渔民文化方面做一番努力。”梁锡培表示,接下来,沙口社区将在渔民文化保育工作上,继续探索新路子,让更多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