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推动新市民从“融入社区”到“参与社区治理”
小讲堂大作用 新市民融入社区大家庭

■文翰社区新市民流动讲堂引导新市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投身社区治理中。

■灯湖社区成立舞蹈队等社会组织。
“我在桂城生活了8年,第一次参加‘新市民学堂’,没想到气氛这么活跃。”新市民侯先生说。2021年8月,桂城街道2021年首场“新市民学堂”走进东二社区,通过运动健身等趣味活动,带动新市民加快融入桂城这个大家庭。
“新市民学堂”是桂城探索新市民融入路径的缩影。2021年,除了开展25场“新市民学堂”外,桂城多措并举,带动新市民从“融入社区”转变为“参与社区治理”,共同打造“有温度”的桂城。
以文化促融入深化新市民服务品牌
近年来,南海区积极开展新市民融入基层治理工作,努力使新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有更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新市民数量相对多的街道,桂城通过不断探索新市民融入之路,推动新市民参与社区治理。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新市民融入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2021年3月,桂城街道新市民办联合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研发“新市民融合项目”,依托社会组织,以服务新市民为核心,以文翰社区和东二社区为试点,构建完善的社会参与平台,联动社区居委、小区物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开展多元融入服务,拓宽新市民沟通交流渠道,推动新市民与本地市民的融合。目前,两大试点社区已结合自身服务特色,打造新市民互助志愿者服务创新品牌——文翰社区新市民流动讲堂及东二社区出租屋安全计划。
文翰社区于2019年4月成立,90%的居民是来自广州或其它地方的新市民。文翰社区利用新市民流动讲堂,通过党员志愿者邀请居民喝杯“茶”,用“一份报”打开一个共同话题等创新做法,组织居民一起交流社区生活信息、为社区建设提出建议,营造社区熟人氛围。
小讲堂发挥大作用。新市民流动讲堂发起后,社区逐步收集到居民的心声和意见,如居民出行不便希望增设公交线路、有居民烧草种菜影响环境等。随后,社区党支部组织社工、物业、志愿者和居民代表等组成议事会共同探讨和协商解决方案,他们把居民“个人的事”真正变成“大家的事”,引导新市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投身社区治理中。
值得一提的是,新市民流动讲堂还与“新市民学堂”有机融合,延伸文翰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的红色教育作用,为新市民子女提供户外参访学习桂城文化和发展历史的服务,打造“新市民学堂”之“红色之旅”品牌服务,协助新市民快速了解桂城、融入桂城。
以“创熟”为抓手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从“融入社区”到“参与社区治理”,近年来,新市民的参与感越来越强。桂城围绕“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的治理主线,发挥社区党委和党员的“火车头”作用,开展“创熟”工作,引领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多元力量,推行“楼长制”“巷长制”,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截至2021年11月,桂城已成立51个街坊志愿互助会,培育包含新市民在内的楼长2142名、巷长24名、街长20名,共同协助社区精细化破解各类治理难题。
以灯湖社区为例,该社区居民密度大,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对当地政策不了解及语言不通等问题曾引发一些棘手的居民矛盾。在灯湖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大力开展“创熟”工作,率先探索出“1+2+3”新型住宅小区治理中的新市民融入路径,通过培育社区居民组织及活化社区公共空间等方式,成功培育了29个社区社会组织、搭建了2个楼盘的党建基地,活化了3个社区公共用房,解决包括社区噪音、摩电整治、儿童课后托管等社区公共问题。
在“滨江一号睦邻中心”建设的过程中,灯湖社区坚持党建为引领,一方面,以“置换场地发展服务”的共建模式,撬动物管公司前期投入40万资金和人力资源在水岸新都五期20栋二层(原规划为社区用房)规划建设。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首次利用街坊会的形式将新市民聚集在一起议事,共同商议公共用房的规划方案,新市民积极贡献自己的想法和信息,更主动提出出资支持公共用房的部分装修款项。目前,“滨江一号睦邻中心”已成为集党群服务、居民议事、社团文化组织自治和街坊志愿互助会发展于一体的多功能阵地。
打造“有温度”的桂城,新市民是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未来,桂城将继续深化新市民融入工作,以“创熟”为抓手,探索更多拥有桂城特色的新市民融入服务品牌,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入活动,促进新市民更好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文/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刘伟伟卢巧云通讯员供图
(《小讲堂大作用 新市民融入社区大家庭》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下一篇:每天写日记 只为长球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