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湖小学教师吴晓敏谈起一年支教经历,感慨地说:
71个山区孩子,是我人生里的一束光

■吴晓敏给上草小学的学生上数学示范课。


◎姓名:吴晓敏
◎荣誉称号:中小学一级教师。南海区优秀教师、南海区优秀班主任、南海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海区学生竞赛优秀辅导员,桂城街道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学校名称和职务:灯湖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备课组组长
“这一年,我收获着,付出着,感动着。面对路途遥远、生活不便,家人住院、长辈离别,种种困难。但我依然坚定着……这71个孩子就像我生命中的一束光,为我指引着方向。”回顾在连山县永和镇上草小学的支教经历,吴晓敏感慨万分。
吴晓敏是土生土长的南海人,为南海教育事业奉献了24年青春。45岁这一年,她义无反顾地向教育局提交了支教申请。“人的一生,总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吴晓敏说。
人生要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到山区支教去
车窗外漫山遍野的绿,彰显着山区独有的风情。穿过一段段蜿蜒曲折的山路,清远市连山县永和镇上草小学的蓝色楼宇映入眼帘。
从南海驱车到这里,吴晓敏与同事花了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出发前,南海教育局给教师们开了个短会,叮嘱他们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发扬优秀教师精神,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校与学生们。带着教育局的这份嘱托,吴晓敏踏入了上草小学的校门。
得知吴晓敏是个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后,校长给她安排了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摸底调查中,吴晓敏被吓了一跳,“71人,及格的寥寥无几,而且分数偏低。”
为了弄清学生们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吴晓敏向本校的老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找学生们交流,“对学习不感兴趣,到学校就是为了玩;基础不扎实,100以内的整数运算都不熟练;不做课后作业……”吴晓敏遇到了从教生涯的最大挑战。
觉得数学没意思,那就换个有趣的方式呈现;基础不扎实,那就从二三年级课程开始教!数学课堂里,吴晓敏将实际情景运用在教学中,一点点的教学生读题、参与数学实践、打草稿、正确作答。
同时,吴晓敏自费买来了文具和糖果作为奖品,按照集星星的方式奖励给学生们。“赞赏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办法。”所以无论答案对与错、成绩好或差,她总会找理由夸赞取得小小进步的学生。
慢慢地,学生们开始喜欢数学,也喜欢上了这位“有意思”的数学老师。今年的数学统考成绩出来时,四年级从原先的垫底,跃升为全县的中上水平,高分层有了、及格人数也多了。
步行三个半小时去家访只为一句承诺
学校所在的村子里,只有一条主干道,步行或是骑自行车,在上草小学的这一年,吴晓敏沿着这条路来回走了不下百遍。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如果下午放学后没有遗留工作,她就会到附近的学生家里走一走。
一开始,学生们看见老师来了,总会刻意躲闪。“你放心,老师去你家不是来告状的,是来夸你的,你最近有进步啊。”吴晓敏向学生解释道。
走访几个学生家里后,“吴老师会来到我家夸我”的说法也在学生中传开了。吴晓敏的家访对孩子们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老师,你能来我家家访吗,我奶奶总是说我不听话。”一天,班里一个男生偷偷找到吴晓敏,告诉了她这样一个特别的“请求”。
“这样啊,可是你家好远,老师没有车。”吴晓敏有些犹豫。
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吴晓敏不忍心拒绝他,“好吧,那我有时间就去你家看看。”
学生的家与学校隔了好几座大山,一来一回步行要3个半小时。吴晓敏趁着周末起了个大早,背包里装上水和面包便出发了。翻越好几座山峰、汗水打湿大半个背部,吴晓敏终于来到学生家。
在与男孩奶奶的交流中,吴晓敏得知这个男孩是个孤儿,从小便与哥哥、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看着这个瘦瘦黑黑的男孩,她心中满是心疼。
回到学校后,吴晓敏会更加关注这位学生,学生也在心里默默地感激着老师。
春天时分,笋芽从泥层破土而出。贩卖春笋成了当地人一项额外的收入来源,懂事的孩子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笋,贴补家用。
“老师!”男孩双手提着一个沾满泥土的袋子,出现在吴晓敏面前,“这是我昨天去挖的笋,你应该会喜欢吃吧。”
看着男孩提着袋子吃力的模样,吴晓敏笑着道谢,接过沉甸甸的袋子后,她不禁湿了眼眶。
今年7月,吴晓敏结束了为期一学年的支教工作,回到灯湖小学任教。“孩子们曾给我带来一束光,我会把这束光传递下去。无论是在上草小学还是我们的灯湖小学,我都会认真从教、用心呵护学生们,让这束光照亮更多的人。”吴晓敏说。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许可可通讯员李芳毅邓付生
(《71个山区孩子,是我人生里的一束光》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