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养生需养护阳气
建议做好“春捂”适当运动,多吃养阳食物
在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中,由冬到春,阳长阴消。立春正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
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此时应给予适当的调摄,使阳气得以宣达。但立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还有“倒春寒”,不利于保养阳气。
加上春节期间饮食不规律,胡吃海塞之后,人体有限的气有一部分用来运化水谷,机体表面用于防御的阳气就相对减少,这时候就更容易受风邪侵袭。
阳气不能上升,容易出现春困、乏力、旧病复发,这个季节也是感冒的高发季。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春季往往温差大且天气潮湿,特别有利于细菌病毒滋生,肺炎、肝炎、流感、麻疹、腮腺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患者尤须注意。春季养生的重点就变成生发和养护阳气。
做好“春捂”防损阳气
初春气温还未完全变暖,要做好“春捂”,以防春寒损伤初生的阳气,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
《老老恒言》:“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下体穿厚衣可以保暖,上体略减衣,助力阳气升发。尤其要注意腰腹部的保暖,因为除了预防春季疾病,还要注意预防夏天肠胃疾病。
中医里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泻”的说法,意思是春天如果伤于风寒,尤其是腰部受风寒,免疫力下降,夏天容易腹泻、消化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春捂不可过度,内有暖意即可,否则穿太多了一动就出汗,反而有损身体。
适当运动多吃养阳食物
春季应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来达到活动筋骨、畅达气血、促进体内阳气生发的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夜卧早起,广布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所谓动则生阳,动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发阳气,强健脏腑功能。
但是,不宜采取剧烈的运动方式,以防耗伤太过而泄汗伤阳。可以采用散步或慢跑的方式,逐渐提升运动强度。中医认为,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及酸苦甘辛咸之分,一般来说,苦寒凉伤阳、辛甘温养阳。
因此在饮食方面,避免喝冰镇饮料、寒凉食物以免损伤阳气,可适当多吃具有疏散风寒、增加阳气的食物,如春笋、韭菜、菠菜、葱、姜等,同时不可吃得太过滋腻。
用艾驱寒温阳通经络
艾草是《本草纲目》中的“纯阳之物”。入肝、脾、肾经,能温补元阳,散寒邪,温气血,透经脉。
艾几乎遍布国内,但只有蕲艾,有“艾草之王”的美誉,蕲春也是李时珍的故乡,在《本草纲目》中用艾叶治病的处方多达五十二个。
《本草纲目》:“艾,以蕲州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
艾在养生中的应用方式很广泛,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帮助阳气生发。
●泡脚
艾叶具有散寒止痛、温经通络的作用,用来泡脚的话可以增加人体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驱散寒湿的作用。
用来泡脚的艾草以端午的头茬艾为佳,头茬艾的叶片较大,艾绒和艾油含量较高,适合泡脚沐浴使用。
泡脚时,足部微循环加快,温热之力由足底升起,传遍全身,可起到扶阳逐寒的作用。手脚冰冷的人睡前泡一会,身体暖了,入睡也会更加轻松。
●腰采
前面说到尤其注意腰腹部的保暖,古人会把性温的药材装在棉布里,缝制成腰带围在腰上,称之为“腰采”。
用艾做腰带,其温热之性既可以补阳气,温暖腹部和后腰,也能够驱散寒湿。
新艾的挥发油含量高,气味浓郁,即使不点燃,艾绒的热性也能轻松传达到皮肤,让整个身体暖起来。魔术贴的设计不挑身材,可根据身体情况,将艾绒部分调整至腹部或后腰进行佩戴。
●艾灸
艾之火能走三阴通十二经,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除寒湿、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条建议使用3~5年的陈艾,陈艾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燃烧时热力温和,灸感舒适。
大椎是督脉的穴位,督脉管理人体所有阳气,汇聚人体所有阳经穴位,被称为阳脉之海。艾灸大椎这个穴位,能起到疏风解表、提升阳气的作用。俯卧位或坐位,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并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着即是第7颈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此穴。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吴玮琛
(《春天养生需养护阳气》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上一篇:书香氲氤 让丹灶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