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丹灶镇初级中学 信息化赋能教学更高效

来源:丹灶有为周报2021年09月09日    

■丹灶镇初级中学全力建设书香校园。图为朗诵比赛。

“考生刘晓莹以总分680分进入南海区前100名!”“全校总分660分以上学生8人!”……今年中考,丹灶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丹灶中学”)收获累累硕果,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近年来,丹灶中学坚持以“有为教育”引领德育工作全局,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开展以“深度课堂”为主的教学改革,深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建设学校信息平台,打造“有为数字丹中”,用信息化改革为传统教学赋能,不断推动师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做课堂小主人

今年中考,丹灶中学再创佳绩,展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超强培育能力。其中,刘晓莹以总分680分进入南海区前100名,总分660分以上8人;达到佛山市卓越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33人,达到南海中学指标录取分数线48人,达到桂城中学最低录取分数线104人。

今年,丹灶中学考生达到各类高中录取分数线人数实现大幅增长。其中,达到国家示范性高中普通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累计251人,达到区属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人数累计365人。

如此喜人成绩,是对丹灶中学长期以来积极打造有为教研文化,构建有为特色课堂最好的“回报”。近年来,丹灶中学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创新推出“四步六要素”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学”与“练”相结合,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何为“四步六要素”教学模式?其中“四步”为温故知新、新课学习、课堂检测、布置作业;“六要素”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班级展示、师生点评、巩固训练、课堂小结。“希望通过‘四步六要素’教学模式,实现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向丰富快乐互动的教学形式,由枯燥的课堂氛围转向美好的情景创设等‘四个转向’。”丹灶中学副校长冯其珍介绍。

此外,丹灶中学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和个人反思,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参与国家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同时探索“三层六度”的基本评价体系,即教师层面(亲和度、整合度)、学生层面(参与度、练习度)、师生互动层面(自由度、拓展度),积极加强教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为师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让“书香”飘满校园

近年来,丹灶中学积极落实丹灶镇中小学“书香丹灶”全阅读工程,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度习惯和品格、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重点,开展系列化师生共读、亲子共读、阅读课程进课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阅读素养培养品牌。

结合读书阅读方案,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此外,学校还组织各科组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每学年开展全校性读书分享交流活动,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

针对学生,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阅读语文教材规定必读书和选读书共6本,同时通过晨诵、午读以及每周三下午的全校阅读课,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此外,学校每年还结合“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定期举办各类读书知识竞赛、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等校内竞赛。

“希望引导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读书活动,推动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建设。”冯其珍表示,学校希望通过4年努力,争取两年建成“阅读素养”培养达标学校,三年建成“阅读素养”培养特色学校,四年建成“阅读素养”培养示范学校。

打造“有为数字丹中”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每节课短短40分钟里,最多只有几位学生能与教师实现良性互动;而‘深度课堂’则可以破解这个难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自我展示,成功‘打破’教室空间。”据介绍,作为国家教材数字化应用试点学校,丹灶中学结合南海区深度课堂项目,全力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行为方式进行“大变革”,建设“有为数字丹中”。

何为“深度课堂”?以英语口语课为例,布置口语训练作业,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录制口语训练视频并上传,教师则在“云端”直接逐一查看并作出评价,了解全班英语口语情况掌握情况。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如在课后对于相关知识点仍不能清晰掌握,只能再次请教老师或者同学,现在学校通过每个科组针对各科重点难点均录制了线上微课,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冯其珍表示,学校还按照“培优辅差”的教学思路,为每名学生制定“一生一案”,既为成绩较好的学生“私人订制”个性化提升课程,又为后进生“开小灶”,加紧追赶的步伐。

接下来,丹灶中学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悦评越好管理系统、南海区名师云课堂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各项功能,继续开发教师备课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考务管理等功能,利用微课资源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同时利用“七天课堂APP”,加强对学生考试数据的收集,完善学生薄弱知识点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和精准错题推送功能,进一步稳步推进“有为数字丹中”建设。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吴泳

通讯员黄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