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野菜
◎薛雨青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由于日子过得艰紧,曾吃过荠荠菜、斜蒿、苦苣、五叶等野菜,但记忆中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还要数帮助人们度饥荒的野菜苜蓿了。
记得那时,每当春天来临,家乡的山野开始有了淡绿色的时候,在向阳的山坡上一撮撮憨态可掬的苜蓿,在漫山遍野的枯草里偷偷探出了星星点点碧绿的小脑袋,露出肥硕而嫩绿的新芽。
每到星期天或放学后,我常常和几个小伙伴,手中挎着小篮子,带上一把小铲子,高高兴兴地跑到村子附近的山坡上掐苜蓿。刚刚拱出地皮的苜蓿芽,叶片还没有舒展开,胖乎乎,毛茸茸,根部有点粉红色。我们三三两两或蹲下,或弯腰,一双双小手在一片又一片的枯草里慢慢蠕动。我们轻轻掐下苜蓿鲜嫩光滑的叶子,留下粗壮欢实的根须。我们暗地里较劲互相比赛,看谁掐得多掐得快。天黑时分,一个个篮子、小布袋子被塞得鼓鼓囊囊,满满当当。
瞅着我掐回来的鲜嫩的苜蓿芽,母亲高兴极了,她赶忙放下手中的农活,仔细择掉里面的杂草和枯叶,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烧一锅开水在锅里焯熟,用凉水浸泡几分钟,轻轻搓去部分汁液。将熟过后热辣辣的胡麻油浇上,加上食盐、香醋及蒜泥等调味品,拿出早已烙好的白面煎饼,一家人坐在热炕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有时为了犒劳我的辛苦,作为奖励,偶尔母亲还用苜蓿与事先准备好的猪肉剁成馅,拌上胡麻油、盐、葱等调料,和面,包一顿饺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还很困难,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节,常常缺粮少食。这时,乡亲们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这些生长在荒山野岭、田间地头的野菜了。人们拿上一把挖苜蓿的小刀或铁铲子,挎上盘笼,背着背篼,三五成群在田地边、山野间,仔细寻找苜蓿和其他能吃的野菜。
那时,母亲常带着我和妹妹,手里牵着蹒跚学步的弟弟,去山坡上寻找野菜。春天苜蓿刚出芽,老早就被人抢着掐。有时近处掐苜蓿挖野菜的乡亲们太多了,母亲就只能领着我们兄妹去更偏远的荒坡野屲寻找苜蓿。春天的苜蓿不但生长很快,而且再生能力也很强。掐的乡亲们那么多,但当掐过一茬,几场透雨后,过不了多长时间,第二茬新芽便会长出,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苜蓿,人们可以继续掐。这样一茬又一茬,可以一直掐到五一前后。
如今生活好了,各种新鲜的时令水果蔬菜琳琅满目,但人们吃苜蓿等野菜的习惯和爱好却似乎一直没有改变。每到了阳春三月,到了野菜上市苜蓿飘香的时节,菜市场、大街上、小区门口都有卖苜蓿的乡下人和小商小贩,看到它们熟悉的身影,闻着它们熟悉的气息,我不禁想起儿时在故乡的春天和小伙伴们掐苜蓿芽的情景,想起在那个饥馑年代靠着它们艰难度日的岁月,一种对故乡浓浓的怀念,一种对草木深深的感恩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童年的野菜》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 上一篇:外婆的谎言
- 下一篇:父亲留给我的三件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