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丹灶镇中心小学 特色教育百花齐放 打造高质量名校

来源:丹灶有为周报2020年09月09日    

■特色教育的百花齐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养分”。通讯员供图

满园青草绿,不减旧时姿。走进丹灶镇中心小学,扑面而来的是绿树成荫的教学环境,琅琅读书声不时从教学楼里传出。近年来,丹灶镇中心小学坚持以“教育同心,协力有为”的“同心教育”引领学校发展,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擦亮“同心教育”特色品牌,坚持特色教育百花齐放,培育出一批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印发《指南》助学生在家线上学习

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各大中小学严格执行防疫措施,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别样开学”迎来新学期。“如何让家长们知悉线上教育方式,配合教师教学工作?”2月底,丹灶镇中心小学除了迅速组织科组优秀教师落实线上教学任务,还印发了《家校线上教育协同管理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学生在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注入强心剂。

“希望你们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积极思考,认真学习,好好生活。”在《指南》的开篇,丹灶镇中心小学校长董铭洪为学生们送上一封“特殊来信”,希望学生们在特殊时期需做好个人防护,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业,不负最美韶华。

《指南》还附有线上学习指引,分为学生篇、家长篇,为学生在家学习、家长科学辅导提供参考指引。同时,《指南》还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指导建议及室内锻炼方式,希望学生在家期间也能合理安排学习、锻炼时间,保持身心健康。此外,学校还在期间召开多次线上家长会,与学生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任务。

结束完短暂的学期后,步入9月,各大中小学重新迎来开学季。“学校严格执行各项防疫措施,为师生筑起坚牢疫情防护网。”丹灶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李间欢介绍,学校要求学生每日分批次抵校,完成洗手、测温等步骤才能进校园。

同时,学生中午就餐也采用分时段、分批次有序开展,要求老师全程陪同,且做好饭堂间隔工作,确保文明有序就餐。“学校现在已将疫情防控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未来全体教职工也将持续做好该项工作,确保学生在安全卫生的环境里学习、生活。”

61个校本课程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虽然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但对于现代教育发展而言,显然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并不能全转化为生活、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开展特色教育来为学生成长插上‘梦想的翅膀’。”李间欢表示,鼓励学生社团遍地开花,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一纸良方”。

据介绍,丹灶镇中心小学深挖本校资源,依托61个校本课程开设61个特色学生社团,为师生的课余生活提供多样化选择。经过多年发展,学生社团已成为了学生们展示才艺、增长才干、磨炼意志、锻炼能力的最佳舞台之一。

“‘文康武鸿’是学校主打的社团特色,其中‘文康’指的是通过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依托同心书法社,营造学生主动学习、钻研书法的良好氛围。书法尖子生会安排书法老师手把手教导,传授丹灶有名的‘康体’。”李间欢表示,“武鸿”则是通过开展醒狮、武术的特色社团,激发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也能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多年来,在专职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接触学习机器人、3D打印科技等热门科技。此外,还通过科技比赛、科技体验活动等,鼓励小创客们走出校门,参与区、市、省,乃至国家级赛事并屡获佳绩,将创新精神渗透进孩子们的思维中。

“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实际上是接受了一种特色教育。这种特色教育体现在社团活动的全过程中,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掌握一门兴趣或技术的培训和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一技之长,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这就是个人综合能力发展集中体现。”李间欢说。

今年,学校还启动建设多间功能室,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根据地”和硬件支撑,进一步打造特色鲜明、文化出众的精品校园。

教研德育“两手抓”打造区域性高质量名校

除了特色教育百花齐放,丹灶镇中心小学长期以来注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学校以抓备课、抓课堂、抓反馈、抓备课组建设及推行“推门听课”等多方面为抓手,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此外,还通过“名师引领”“师徒结对”等创新形式,引导新教师迅速提升教学水平,强调落实“40分钟高效课堂”,打造出一支执行力强、教学能力硬的教师团队。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灵魂。从有序排队、乘车安全教育、养成就餐文明习惯等细节入手,学校倡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长期以来,丹灶镇中心小学倡导“小目标,大德育”的方针,将德育工作开展落实到师生日常的每个行为细节,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德育是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是保证教学质量重要基础。”李间欢说。

“学生走进校门时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希望通过6年的时间进行全方面的系统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李间欢表示,希望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方能形成合力,实现“教育同心,协力有为”,为每一名学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将学校打造成一所区域性高质量名校。

文/珠江时报记者吴泳

通讯员张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