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治理“小网格” 走活基层治理一盘棋
江浙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模式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6月13日,南海区召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动员部署大会,剑指基层“最末梢”,吹响基层治理现代化“冲锋号”。6月24日,南海区召开党建引领“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推进会,对“创建熟人社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江浙地区城市一直走在全国改革试点的前列,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模式。本期南海朋友圈聚焦江浙地区城市基层治理经验。
江苏
昆山
“网格+N”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昆山市将“网格+N”模式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全周期和全维度,推动法治力量、资源下沉网格,以党建引领加速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在融合中焕发“乘数效应”,使基层治理充满活力,社会环境和谐有序,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网格+法治赋能基层治理动力
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组织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下沉网格工作站,及时回应群众需求,为困难群众、重点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让群众在网格内享受到各项法律服务。健全普法志愿者队伍,及时收集汇总社情民意、立法民意。组织普法志愿者、网格员深入企业、居民户,开展“法治宣传进企业”、三八妇女维权、“4.8”司法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惠及全市群众,巩固了法治宣传工作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良好局面。
强化法润民生微信群管理,明确村(社区)法律顾问和网格员作为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推广员和协管员,在群内定期转发法律法规知识,推送12348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协调社区“三官一律”做好法律咨询的解答和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
网格+自治焕发基层治理新颜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建在网格上的优势,扩大基层治理红色力量,使基层治理工作由“垂直管理”向村(居)民主动参与的“多元共治”转变,实现“一核多元”的基层自治体系。充分整合资源,组建“楼道长群”“业主代表群”“社区便民服务群”等网格工作群,发挥居民“主人翁”认同价值,自下而上收集民意、上报问题。
同时,将“同心网格议事会”用好用活,通过开展村(社区)、物业、共建单位等联席会议,将网格内摸排发现的“小、急、难”事汇总,交由网格议事会协商讨论,及时研究讨论区域内群众性、项目性工作,解决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楼道堆放、噪音扰民、群租房管理等热难点问题,不断推动基层共治力量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
网格+德治凝聚基层治理力量
在开展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注重将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源,打造法治文化新阵地,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法治讲座、道德讲堂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开展最美家庭、最美邻里、最美青少、最美庭院、最美阳台、垃圾分类最美督导员、小区管理最美物业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进一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共同履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共同践行文明健康新理念,营造简朴纯洁的社会风气。
淀山湖镇还有效利用各村(社区)网格工作站中的妇女儿童活动空间,与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家庭教育交流分享、家风家训故事沙龙、移风易俗等活动,项目化推进“德育”进“家庭”,以家庭“小气候”涵养社会“大环境”,推动新家风文化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浙江
滨江
推行“一长二员”探索融合型社区治理新路径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通过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将楼道作为最小“作战”单元,建立楼道长、信息员和保障员的“一长二员”三人小组,进一步解决“战”时服务力量不足,网格治理半径较大问题,探索融合型社区治理新路径。
创新融合建立基层治理新架构
践行“三化”工作理念。牢固树立“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治理理念,针对社区和居民的发展需求,将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下延,创新推进“一长二员”三人制工作模式,夯实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管理工作质效。在“区领导包街、街包社、社区包小区(网格)、党员干部包户”四级包保制度基础上,织密“社区—小区(网格)—楼道(楼幢、片区)—户”最小治理单元体系,搭建数字化平台,畅通“一长二员”常态化反映、反馈群众诉求建议渠道,做到“件件有回应”,提升居民信任度。
打造“三信”骨干队伍。楼道长“有威信”,由本楼道有威望的党员或居民骨干担任,牵头统筹三人小组,负责政策民情上传下达,引导居民配合响应;信息员“懂微信”,由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和社交软件、责任心强的居民担任,负责摸清楼道底数,更新数字化底账,常态联系居民;保障员“重诚信”,由年富力强、为人热心的居民担任,负责联络好邻居,组织好活动。目前,全区共匹配组建楼道“一长二员”队伍789支、2367人。
平战结合接入基层治理新场景
平时状态下,“一长二员”开展常态志愿服务。各服务队伍在社区党组织和小区党组织书记(网格长)领导下助力社区治理,开展“一长二员”每月最小单元全覆盖走访,做到疫情防控必联、入户工作必联、空巢留守老小必联、邻里矛盾纠纷必联“四必联”和在职在册党员必掌握、流动人口必掌握、房屋出租必掌握、喜事丧事必掌握,实时更新基层数字化底账,为社区开展精细化服务提供依据。
“战”时状态下,“一长二员”迅速动员整合力量。在疫情防控方面,“一长二员”线上线下协同作战,信息员负责线上传达指令、上报信息和需求、通知核酸检测等,楼道长和保障员负责协调生活物资配送以及老弱病残上门核酸、外出就医等;在应对重大活动方面,楼道长负责落实上级指令,做好统筹,信息员和保障员负责日常联络沟通,发动居民群众,做好服务保障;在应对气象灾害方面,“一长二员”在楼道(楼幢、片区)内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通过线上通知、线下入户等途径,遇到险情时协助落实应急响应,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常态联合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确立“精神激励为主、物质补助为辅”的长效保障机制。强化身份认同,“一长二员”建立伊始,由社区发放聘书和带有身份标识的红马甲、红袖章。工作期间,组织培训、开展团建,属于在职人员的,年底由街道党工委以表扬信等形式函告其所在单位。强化典型选树,探索建立星级楼道评定机制,选树“先锋楼道”“先锋个人”,并予以一定表彰奖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人员,优先纳入社区“大党委”委员或入党培养对象;强化关爱保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长晾晒和积分兑换机制,按有关规定发放适当通讯补助和餐补。
建立“需求为导向、服务载体为驱动”的常态服务机制。发挥“一长二员”一线“作战”单元作用,加强与街道、社区协同“作战”,聚焦社区需求,对绿化带卫生死角、道路旁的各类垃圾进行系统清洁整治,提升小区公共卫生形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当好“突击队”;发挥“有威信、懂微信、重诚信、底数清”优势,楼道“一长二员”化身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志愿者、亚运靓城行动的攻坚队、防诈骗工作的宣传员、楼道环境整治的监督员等不同角色,当好“多面手”;通过开展系列贴心服务,帮助解决因疫情防控等带来的各类矛盾问题和生活困难,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安心指数,当好“贴心人”。
评论
为社区“减负”留住社区人才
近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逐步形成了百姓安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崭新面貌。但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看,离现代化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一是干部履职能力不强。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到乡村,村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习意识不强,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履职能力、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二是群众参与程度不高。大多数群众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村级事务的好坏“漠不关心”,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三是法治意识不强。大部分居民法治思维欠缺、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维权意识弱化,像农村经常遇到的矛盾纠纷,大多数情况不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反而多是去上访或是采取过激行为激化矛盾。
一是要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确保社区治理规范化。作为最基层的社区支部书记和委员,要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多思考如何抓好党建工作,如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好“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的指示和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强化培育党建品牌、着力示范推动,以点串线、连线成面,积极破解“点上不亮、点好面差、分布不匀、带动不足”等问题,多维度、全领域、深层次夯实基层基础。
二是要切实为社区“减负”,使其“职能归位”。随着服务职能下沉,社区事务性的工作越来越多,而有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社区根本就无从下手,成天忙于应付下沉事务。建议根据服务半径,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成立“社区工作站”,承接区、镇(街)下沉的行政服务事项,整合职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区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还原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职责。同时,要使社区减负,必须还原其自治功能,回归本位。
三是要逐步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确保社区留得住人才。从社区发展实际看,社区居民自治职能被架空、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权责义务不对等,成为当前社区工作者跳槽、离职、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事多工资少,严重影响到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干部基本待遇迫在眉睫。
四是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握手言和程序也为调解协议的即时履行,奠定了心理基础,强调了纠纷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调解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社会的认同。影响公众对调解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调解员的个人能力和魅力、调解程序的灵活性和公正性、调解结果的可接受度、调解之后双方关系的维持状况等。通过高效、灵活、便捷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是调解赢得社会公众选择的需要。
(综合中国社区报、昆山日报、四川科技报)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