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铟海工设计部技术总工程师张帅君:
女设计师身怀“机械梦”创新研发打破国外垄断
一张图纸、一把扳手,在海上、船厂辗转数日,与团队合力完成技术攻坚,迎着晨曦享受“胜利”的海风,这对张帅君来说,是每次完成设计工程时,与机器们的一份别致“浪漫”。
今年,张帅君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她作为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东精铟海工)设计部技术总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工作,以及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统筹规划。过程中,张帅君保持满腔热情,为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倾注心血,努力推行“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为海上风电行业研制了诸多新产品,并打破了国外在海洋平台关键设备的垄断,推动产品国产化。
破茧蜕变
立志成为海工产品设计大师
从西安石油大学毕业后,张帅君身怀“机械梦”,加入了广东精铟海工。这位热衷捣鼓机械的大女孩,至今仍保持着初出茅庐时的那份热情。每次设备调试,她都会到现场,既能实时了解机器性能,高效完成细节调配,又能和设计工程师进行交流和碰撞,产生更多的设计灵感。对设计的痴迷与热爱,让张帅君在技术路上一走就是14年。
过程中,张帅君也遇到过不少挑战。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她便接到了参与国产第一套200英尺锁紧装置研发的任务,该装置能打破国外在海洋平台关键设备的垄断,更能为产品国产化提供信心。
“紧张、期待、又有点担心,当时内心挺复杂的。”接到任务后,张帅君很快投入设计工作中,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她利用空余时间虚心向前辈请教,一步步将想法付诸图纸、零件。试验时,为了确保零件加装到位,她在船厂的脚手架爬上爬下,过程中也曾尝过败果,被液压油喷得满身皆是,但坚持与刻苦,让她和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来之不易的成功,也点燃了张帅君的“火苗”,在研发设计上“一发不可收拾”。
先后参加了海上抢险救捞平台升降系统等多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通过12次版本调试将零部件重量减少了17吨,减少了320万元成本……多年来,张帅君始终保持创新精神,推动公司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还联同公司团队参与编制国家标准3项,将海工产业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国家标准。
“我的工作就像是堆积木,只不过我的玩具稍微大了点。”张帅君说,每个零件,不同的使用方式,出来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要使效果达到最佳,设计肯定会遇到技术瓶颈、卡壳的情况。“每次试验,就像翻越小山、高山,有挑战,也有期待感、成就感。”张帅君说,静下心、抓要点、多思考,这是她技术攻关时的“法宝”。
从零件设计的“小白”,到总工设计的“大白”,张帅君的目标一直未变:成为制造更多海工产品的大师。为实现目标,张帅君工作期间攻读了硕士学位,将更多的专业知识融入海工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去。
言传身教
为新员工搭建技术桥梁
劳模精神,贵在传承。作为掌握关键技术的带头人,张帅君不仅时刻保持虚心学习,还在企业、校园里当起了老师。
“在每位新人身上,仿佛都能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在张帅君看来,不论是企业还是社会,人才都代表着创新的生命力,能为更多“不可能”赋予“可能”。
每当新员工入职时,张帅君都会亲自带徒培训,言传身教为他们搭建技术桥梁,快速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张帅君还在2018年被湖南工程学院特聘担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指导5位本科生完成了实习和毕业论文。2021年,张帅君被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中心评聘为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设计、生产、制造、调试,每个环节紧密相扣,严谨认真、亲力亲为的张帅君,成了企业员工眼中的“好榜样”。“每个细节,君姐都会认真把关,每个环节都会亲力亲为。”在广东精铟海工就职的苏伟民说,和张帅君共事近10年了,张帅君对工作的态度可谓是“风雨无阻”,有次她受了伤,次日仍坚持回到岗位,带领团队完成技术攻关。“以身作则,研磨细节,追求完美,君姐让我学到了很多。”苏伟民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
通讯员南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