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社区)一课题破解居民“急难愁盼”
里水推进落实课题项目,争取在年底实现阶段性成果
电动自行车充电和停放、文明养犬行为规范、高层电梯管理……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被写进里水镇职能部门和社区的工作清单中。
近日,里水镇开展“一部门(社区)一课题”项目工作,镇内15个职能部门、6个城市社区纷纷围绕“提升新市民融入幸福感”工作要求,分析各自在小区综合治理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选定课题,挂图作战。通过细化每月工作目标、计划、措施,推进落实课题项目,争取在年底实现阶段性成果,为群众交出一份社区治理新答卷。
制定课题破解难题
近期,每当在楼下的花园散步时,保利紫山小区居民张女士都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一条横幅上——“保利一业主在‘信达某某’平台以投资形式被骗51万。稳赚不赔的‘买卖’,为啥还会告诉你?”放大加粗的“51万”,让她触目惊心。
近年来,里水镇住宅小区电信诈骗案件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宅家男女兼职刷单、冒充电商客服主动赔偿、向工厂经营者及个体户提供网络贷款等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为社区治理带来考验。今年3月,里水镇涉住宅小区电诈案件共12宗,受骗金额约175万元。
为此,里水镇综合治理办创新方式,联合派出所、社区等,在小区人流较为密集处悬挂宣传横幅。横幅内容真实反映电诈案例,引起居民重视。
今年,里水镇城市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围绕“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居民融入得更幸福”这一中心,实施“一部门(社区)一课题”项目,要求各相关部门(社区)通过点题、破题,主动作为,突破治理工作难点,全力推进住宅小区治理。
今年2月至3月,里水镇15个相关职能部门、6个城市社区确定本单位的课题项目,细化制定实施措施。3月至11月,各单位将围绕制定课题,细化任务,挂图作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阶段性总结和宣传。12月,各单位本年度工作情况及阶段成效将统一上报,其中优秀课题单位总结经验、成效和不足,分析提炼形成治理案例和长效机制。
多措并举挂图作战
在里水,许多住宅小区具有人口密集、结构复杂的特点。随之而来的,则是多样化、复杂化的矛盾纠纷。为此,里水司法所将“培育居民骨干组建调解队伍,促进社区邻里和谐”的课题,写进“一部门(社区)一课题”项目中,希望通过挖掘居民调解的“小力量”,助力守护社区“大和谐”。
此前,保利紫山国际花苑二期小区一些住户门前不时有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现象,有的甚至直接将电动自行车放在楼道内充电,不仅阻碍居民出入,还存在较大消防隐患。对此,不少居民建议小区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为解决诸如此类的矛盾纠纷,里水司法所以该小区为试点,搭建了司法所、社区党委、矛盾化解队伍及社工的“1+1+1+1”四方联动机制,形成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的化解方式。
围绕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里水司法所探索组建矛盾化解队伍,选出22名议事代表参与集中培训,指导队伍主动联系居民和掌握小区动态。通过微信文档收集、邻里沟通和入户走访等方式,议事代表整理出居民对于安装电动车充电桩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议事平台讨论会上进行反馈、讨论。
为进一步增强矛盾化解队伍的参与度,扩大队伍的影响力,里水司法所还动员议事代表、居民志愿者参与“楼道清道夫”专项整治微行动,通过劝导居民清除楼道杂物、规范停放电动自行车,增强居民的社区共治责任感。
里水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争取在今年上半年成立以小区议事代表为主体的居民调解队伍,开展专业矛盾纠纷调解培训,提升居民调解参与度,进一步落实充电桩选址工作。
里水司法所的案例只是“一部门(社区)一课题”项目的小缩影,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也正在围绕各自课题挂图作战。接下来,里水镇将严格按照计划,推动落实项目,争取在今年12月拿出成效、总结出经验,以“小切口”撬动社区治理“大命题”,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