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东二社区居民彭柒根:
以前运货运粮食离不开水路

夏漖粮园。(资料图片)
/链接/
“如今的南海大道通往叠滘方向,当年其实是一条河涌。从1949年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运航道对南海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运货离不开水路。”在南海桂城东二社区南兴村,年近七旬的居民彭柒根以一支笔、一张纸,为记者描绘了他记忆中桂城部分水路的历史样貌。
“从将湾窦闸(现南海文化公园附近)出发,沿南海大道一直向北走,在未到桂江桥的地方,水路分流向西东,往西偏南到庆元窦闸、茶亭窦闸,再到军桥;往东到五丫口,再过去就是广州了。”在彭柒根的记忆中,水路总是与货运结合在一起的。当年桂城的水路航道附近,有 岗粮站,还有当时最大的夏漖粮仓,以及石灰厂。
“运粮食,从南兴村撑艇运往夏漖粮仓,来回需要五六个小时。如果到广州员村、车陂买氮肥,来回得两天。村里人盖房子时,从张槎运沙、运红砖,也依靠水运。”彭柒根说。
在那段岁月里,水见证了南海人用勤劳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经历。对于老南海人而言,傍水而生,也给他们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大人在河边洗菜,孩子在一旁嬉戏、抓鱼。中国文坛名家欧阳山曾在东二社区生活工作,写下中篇小说《前途似锦》。“当年欧阳山先生就住在我家,和村里人相处愉快,他也曾在河边洗过澡呢。”彭柒根笑道。
在千年流水的浸润下,南海以水定形,依水而兴,由水而荣,积淀形成了郁水官驿文化带、桑园围文化带、省佛通衢文化带三条文化带。这既是物阜民丰的生活水脉,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动脉。
“水上南海”概念策划者、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表示,自古以来,水脉是南海发展的一个载体,水运发达,催生了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南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重拾水战略。“让水脉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的‘动力轴’、融合南海文化和城市功能的‘魅力带’,厚植民生福祉和城市生态的‘活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