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水文章 念好旅游经
丹灶组团学习南海大地艺术节经验,探讨融入“水上南海”规划,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有为水道游船项目至今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资料图片

■围绕“水文章”,丹灶发力文旅事业。这是耕山小寨。资料图片
珠江时报讯(记者/陈时然通讯员/杜嘉雯)11月22日,丹灶镇组织收看南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文旅专题学习会,就南海全域文旅发展展开学习。会议强调,各部门、各镇街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注入强大动力源泉。
当天下午,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丹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张国欣等带领丹灶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前往西樵“取经”,探寻借鉴其在文旅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
活化本地资源提升城乡品质
此次南海大地艺术节以西樵全域176平方公里范围作为主会场,设置8个艺术分区,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组(位)艺术家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共创作了73个艺术项目,讲述南海故事,同时激活连接周边文旅资源。当天,在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的陪同下,何敏仪、张国欣带领调研组,先后参观走访了太平墟和渔耕粤韵两个艺术片区。
太平墟位于西樵镇临西江堤岸一侧,是一条因商旅码头而兴起的繁华市街,主街全长约800米,曾经是西樵镇四大古墟市之一。如今,太平墟通过实行“招牌计划”,结合美学文化素养实现建筑的艺术改造提升,让太平墟实现“旧墟变新街”的活化。
“村居书记要思考闲置物业、载体如何进一步开发,既让人居环境得到美化改善,也能从中产生收益实现良性运作。”何敏仪表示,希望调研组参观时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文化发展、乡村振兴、文产融合等不同方面有所启发,促进丹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先后参观了太平墟街道上的文兴饼店、徐震超市、西樵大饼等形态各异的汉字招牌回廊,“看艺术包裹着的老屋焕发新生的光,看旧招牌换上新设计,仿佛旧时的繁荣景象浮现眼前。”调研人员边参观边感叹。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西樵山下万亩桑基鱼塘的核心区域——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漫步于方塘如镜、青桑如缀的渔耕粤韵,参观者都真切感受到被自然包裹的感觉,领略到现代渔业发展和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样本的魅力。
张国欣表示,基层干部要提升城乡建设美学品位和审美修养,探索实施城乡美感提升新路径,在“四小园”、文化楼、祠堂等城乡规划建设中应用更多美术、艺术元素,提升丹灶城乡品质和风貌。
19个文旅项目落地促进文产融合发展
近日,以文塑城、以文兴产成为热词,这是南海区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11月17日,南海召开全区文化发展大会,启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当中频现丹灶身影,为丹灶的文旅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在环樵山水乡活力区,南海打造6条主题游线,其中有为之约之旅(昼夜线)和东平金沙之旅途经丹灶。而有为之约之旅(昼夜线)与丹灶镇的有为水道“不谋而合”。丹灶镇有为水道游船项目已于今年6月正式运营,结合沿线的古村落资源,展示“一村一品”乡村特色成果。截至11月20日,游船项目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
“在‘水上南海’的规划下,我们着力做好丹灶水文章。有为水道作为南海水规划的先行区,已有一定基础。”丹灶镇有为创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辉表示,丹灶要致力融入“水上南海”的大环境,围绕“吃住游娱购”,不断引入文旅产业项目,精细化地开发旅游景点,多样化发展研学游、民宿游、商务游等新业态。同时要“借脑”,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艺术再创作,提升市民的视觉享受和整体体验。
在全区文化发展大会上,丹灶还有6个项目落成、4个项目签约、9个项目招商,囊括旅游类、体育类、文化类等。“19个文旅项目的落地,不仅能提升丹灶的城市面貌,而且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的配套,以文塑城,让更多优质人才扎根丹灶,增进群众文化认同。”张国欣说。
“今天到西樵参观交流,是丹灶贯彻落实南海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以文塑城,以文兴产。”张国欣提出,丹灶要学习南海大地艺术节的系统性,把镇内的主要旅游景点串联整合起来;要吸引有趣的元素、创新的玩法和知名的IP;要借鉴产业化的运营思路,拓展消费场景,促进文旅投资。
未来,结合南海西部“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和“水上南海”的规划建设,丹灶镇将持续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一岛两湖两水道”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大湾区金沙旅游休闲运动岛,同时不断加大翰林湖、仙湖休闲旅游配套建设,积极挖掘镇内历史文化,聚力打造“有为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助力南海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