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 养肾防寒
12月21日是冬至节气。民间自冬至起“数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那么冬至应该如何养生?要吃些什么?一起来了解。
饮食少咸养肾防寒
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元阴元阳储藏于肾。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养肾至关重要。
五味咸入肾,但冬天时不能猛吃盐,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阳气初生时,这时吃得太咸,反而会损伤肾。《黄帝内经》中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宜常食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荞麦、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海藻、海带、紫菜、海参,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食之可益肾强肾。冬至后多食根性食物,如萝卜、红薯、土豆、山药,根性食物得地气而有生发之气,食之能兼助生发。
早卧晚起补肾固阳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储蓄。“冬三月,此谓闭藏”。即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收藏住。
中医说,冬天爱睡觉与阳气不足有关。阳主动,阴主静,当阳气不足时,人往往易犯困。而阳气的发源地在肾。冬天本是补肾季节,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生发,这时再从肾上加把火,阳气就越来越足了,人们也越来越健康。当阳气充足,自然就不会犯困了。
艾灸一灸预防感冒
冬至是一年中艾灸养生的最佳时机。此时艾灸可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更好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提高抗寒和抗病能力。
最适合的穴位是神阙穴。神阙的位置是肚脐。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顺便灸一灸关元穴,此穴位于神阙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作用。
艾灸时可以肚脐为中央,沿着肚脐周围熏灼腹部。这样的灸法可以让人几乎一冬不感冒,甚至第二年都很少生病。
喝生姜粥驱散风寒
冬至过后,感冒的人多了起来。每天晚上熬点生姜粥,在寒冷的冬天给自己和家人添加一件抵御风寒的“外衣”。做法很简单,取生姜3片、连须葱白5段、糯米50克、食醋15毫升。糯米洗净与生姜放入锅中熬煮,两开后放入葱白,粥快熟时,放入米醋,再熬一两分钟即可。趁热吃,吃完后便盖被静卧,直至有汗发出。
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发表散寒、温肺止咳。此外,葱白也具发表功效,其如同一个勤劳的修水工,把堵塞在身体毛孔的风寒驱逐出去。所以冬天感冒时,不要忘了熬一锅热乎乎的生姜粥。
按按“迎香”畅通鼻塞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处,是大肠经上的穴位。肺与大肠相表里,按摩大肠经,自然会疏通肺,呼吸到新鲜空气。因感冒而感觉鼻子堵塞时,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掌心贴脸颊,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搓面50次,至面部有火热感,然后再用两食指指尖按住鼻子两侧的迎香穴位置,按揉64次。这个小动作,不仅可以缓和鼻塞,使头脑清醒,平时多按还有预防感冒的功效。
保护头项勤于锻炼
中医说“头为诸阳之首”,阳气很容易从头部散调,所以头部保暖很重要,出门时不妨戴帽子或围巾。围围巾或戴帽子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脑袋后面的风府穴。
坚持锻炼也是抵御风寒的秘诀。中医说,动则生阳,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巩固体内的阳气,为抵御风寒之邪增加一股生力军。散步、练太极均可,每天太阳出来后,锻炼半个小时,持之以恒,能轻松赶走风寒。
/冬至食谱推荐/
羊肉炖萝卜
●食材: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五六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放入锅煮至熟透。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适宜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
炒双菇
●食材: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菇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高血脂患者更适宜食用。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刘浩华来源/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