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笔塔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树本周讯

第02版
佛高区情报

第03版
重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味树本仁爱精神

    ◎杨翠银

    几年前一次文学会聚会,我收到小塘文友送来的一份《树本周报》,看到“树本”两字,感觉有点奇特,马上在大脑产生一系列问题:树本是指什么呢?为什么用“树本”做报纸的名称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继而产生想象:树本是不是指树之根本,喻指人的修身立命之本,也就是人性本善呢?

    当时由于有其他事务要忙,只欣赏了报纸上的一些文学作品,没有对“树本”的含义寻根问底,不过“树本”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2016年10月中旬,小塘文学会的子华文友在新绿笔会微信群发出了参观“树本善堂”活动的公告,我马上报名参加活动,心里喜滋滋的,终于可以知道“树本”是什么了。10月29日,我们一行100多人分坐两台旅游大巴,在小塘文化广场出发,穿过狮中、狮北,来到了坐落在狮北银岗墟的树本善堂。

    我驻足在一座青砖灰瓦的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庭院前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院正门横匾上“道义之门”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再仔细看大门左边墙壁上有一个铭牌写着:树本善堂(百年史实展馆)。

    拾级而上,进入第一进大院,经大门口往左转是干净的回廊,墙壁上贴了六块黑色花岗岩石板,石板上面用金漆写了文字,走近细看:“树本精神:仁爱、奉献、承担、互助、共享”。每一种精神都有具体含义,例如“仁爱:仁爱是人之本性,不论种族,没有界限,就像一束温馨的光,驱散着冰冷和黑暗,这是发自心底的光辉,点亮自己,收获温暖。仁爱就在我们身上,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也许只是一个援手,或者一个态度。”我嚼磨着“仁爱”两字的含义,不经意走到了第一进大院的中间。环视庭院,长条麻石铺就的天井及庭院里高大挺拔的樟树,仿佛在告诉人们,它们经历悠长岁月。

    在第一进大院的左边角有一组青铜雕塑:一位健壮的男子头戴便帽、长辫盘脖、挽起衣袖、神态凝重,手拿一个短柄勺子往碗里倒东西,是在派发什么呢?男子面前是一个木盖大锅,站在锅边的是一个男童,举起双手,是在准备接回那个碗吧?男童背后是一位后脑勺盘一个发髻、裤脚挽到膝盖的妇人,躬身站立、手里也是拿着一个碗,她在干什么呢?

    我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参观,往雕塑的右边走了几米,来到第二进大院的大门前,大门上方横匾书有“树本善堂”四个大字,踏进大门,放眼望去,眼前一座种有石榴树的假山前有一块横放的长麻石,石上凿有“树本善堂”四个行草大字,哦,这里就是树本善堂。大门两边是耳房,左边的耳房布置成一个诊所,有位大夫(蜡像)在为一对母子(蜡像)把脉。右边的耳房是资料展览馆。我在展览馆里漫步,细看有关资料,希望了解与树本善堂相关的故事。

    首先看了前言:树本善堂,始建于1888年,有近130多年的历史,先贤们取其堂号,意为树立基本,以善心为怀之意。这是一种直白的自警和自勉:明志,做人以慈善为本……

    接着看了相关史料,得知1915年“乙卯大水”,珠江流域灾情严重,广东尤其严重。狮山良凿围河岸线长,地势低洼,受西北江洪水夹击,于5月28日晚崩决。一夜之间,狮山大地一片汪洋。树本善堂在危难时刻向海外同胞发出援助乡亲的呼吁,在1915年7月19日的香港《循环日报》刊登了一篇请赈文告。文告引起海内外华人的极大关注,纷纷捐资赠药,帮助珠江流域灾民渡过难关。

    参观了展览馆,我脑海的疑团一扫而光。一百多年来,树本善堂的善长人翁始终怀着仁爱之心,演绎了一个个行善济世的闪耀着人间真情之光的故事。

    我低头沉思着,走到天井的时候,不小心在有半级台阶的地方一脚踏空扭伤脚了,钻心的痛,不能动。几个文友见状把我搀扶到善堂门口,坐在长条麻石花基上休息;林伯伯走过来问明我脚的情况,从挎包里拿出一瓶活络油,教我涂抹伤脚,说来神奇,脚痛减轻了,能动了。林伯伯微笑着安慰我说:“不用怕,及时抹上活络油,脚没有肿,过几天就会好的。”

    想不到,我也在树本善堂亲身经历了施医赠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