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袁惠勤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树本周讯

第02版
佛高区情报

第03版
佛高区观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惠勤起步晚不服输创新传承“星腔”
袁惠勤给粤曲爱好者上课。
袁惠勤

    每天早上5点起来吊嗓子练就好技艺,成为区非遗粤曲“星腔”项目第四代传承人

    袁惠勤在大沥著名粤曲班底“黄家班”接触粤曲,师承“星腔”第三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平喉唱家何萍,经过十多年的学习摸索,于2016年被评为南海区非遗传承人,成为了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星腔”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作为传承人,袁惠勤通过创新创作和授课两种方式,让粤曲“星腔”焕发生机。

    ●学艺

    从“半路出家”到“星腔”传承人

    与不少著名艺术家出身艺术世家或从小拜师学艺不同,袁惠勤正式接触粤曲是在嫁给“黄家班”的第二代黄自强以后。据袁惠勤回忆,丈夫五姐弟再加上父亲、母亲,一家人吹拉弹唱,一个大家族就是一个“私伙局”,人称“黄家班”。“当时我觉得这一大家子都在家里玩这些玩意,感觉挺奇怪的。但渐渐受家人的耳濡目染,我也开始对粤曲产生兴趣了。”生下女儿以后,袁惠勤开始学习曲艺,为之后的星腔传承埋下了伏笔。

    “越是在粤曲领域走得深,就越发觉粤曲的博大精深,越渴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袁惠勤如是说。1998年,盐步文化中心邀请了著名粤剧演员小神鹰来指导。袁惠勤唱过一曲后,向小神鹰讨教。平易近人的小神鹰给她提了许多宝贵意见。两年后,袁惠勤又在小神鹰的引荐下,认识了星腔第三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平喉唱家何萍。从那时起,袁惠勤正式开始跟何萍学习“星腔”。尽管那时候的袁惠勤已经获得多个奖项,在盐步小有名气,但她依然每个月都会找何老师练习唱功、发音、运腔等粤曲知识。

    “‘星腔’起初是创始人小明星为了掩盖自己底气不足的弱点,在唱到一些仄声字时吐字后马上休歇,缓一口气,这样的唱腔却意外的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风靡整个曲坛及粤剧界,成为粤曲平喉腔中独树一帜的流派。‘星腔’的演唱,难度非常大。我是半路出家没有什么底子,加上音域并非十分适合星腔,底气不足。”袁惠勤说,正统“星腔”的吐气、吸气、发声要求唱到64分音符。其次要求,强弱要分明,高低音比较明显,咬字要清晰。因此,当初有些人并不看好她能唱好“星腔”。

    “我骨子里是个很犟的人,先天条件不好可以用勤奋来弥补。”人如其名,那段时间,袁惠勤非常勤奋练习,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吊嗓子,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星腔”。除此以外,为了吸收更多不同“养分”化为己用,袁惠勤还主动提出做何老师助手,跟老师到各地演出。在老师演出过程中,去学习别人如何投入人物形象的模仿,再经过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

    天道酬勤,袁惠勤进步飞快,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斗志,一跃成为同龄人中的“尖子”,2016年被评为南海区非遗传承人,成为了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星腔”项目第四代传承人。

    ●创新

    让粤曲吸引不同年龄层观众

    南海“星腔”的最大特色在于“兼容并包,洋为中用”,它具备的时代感一直是袁惠勤最看重的地方。在她的“粉丝”里,除了老牌铁杆乐迷外,还有相当一部分80后观众。作为“星腔”传承人,袁惠勤一直认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创新,不是抹杀传统,而是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音乐性和舞台编排等都可以有新的包装,这样可以吸引到更多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星腔’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沿,赋予时代感。”袁惠勤一直在努力和尝试,希望一改星腔以往在人们眼中惯有的“老套”印象。在2017年1月的大沥专场演出中,袁惠勤演唱的新曲《龙狮振国威》,将曲艺和龙狮文化结合起来,请来传统龙狮上台表演,邀请小朋友一起和唱,通过曲艺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大沥深厚的龙狮文化。

    袁惠勤觉得,以前唱粤曲刻板地站在台上只是清唱,完全没有表演可言。事实上要用声音更好地去演绎人物,从剧目、演唱到伴奏乐队,从音乐编排到舞台设计,都需要不断去尝试和创新。除了演唱,袁惠勤还找服装设计师合力打造形象,找灯光师、音乐师为观众呈现更好的视听效果。

    “每次出台压力都很大,毕竟观众的期望值很高,但有压力也有动力。”她认为,随着观众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星腔”人必须要不断努力实践创新,在她的音乐会中,就会有很多“新招式”,比如加入广东小曲,加入民乐演奏和伴唱等等,有时候甚至会配合每一首曲子专门设计大屏幕投影画面。让观众在欣赏精湛的粤曲表演的同时,也实现了观众与演员之间零距离的互动。

    ●传承

    让粤曲“星腔”代代相传

    今年年初的“盛世融昌,天道酬勤”——林鸿昌、袁惠勤粤曲传承专场演出刚结束后,袁惠勤还是闲不下来,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里水讲课,用另一种形式继续她的粤曲传承工作。

    在里水文化站7楼的曲艺室里,40多名粤曲爱好者,正跟袁惠勤学习曲艺中常见的身段动作。“粤曲的重点在唱腔,以情带声,身段不能太夸张。提手时,手在哪里目光就要跟到哪里,用手带动眼睛。当指人时,不应用指尖,而是用掌根……”下课铃声响起,学员们还迟迟不肯散去,围在袁惠勤身边请教一些私伙局演唱中里遇到的问题。

    对于粤曲在当下的传承问题,袁惠勤一直记挂在心上。曾经她非常担心粤曲会断代,成为“夕阳艺术”。但后来发现,随着社会上返璞归真的生活潮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粤曲,喜欢“星腔”这一流派。对于粤曲的未来,袁惠勤认为,更需要的是精品和舞台。

    如今,袁惠勤最希望的是能把自己所学传承下去,接班有人。这几年,袁惠勤先后走进佛山技术学院的“小琼花”粤剧粤曲培训中心和桂城的小学,开班收徒、授课,将粤曲艺术传承给下一代。

    撰文/黄佩雯 肖越群 摄影/钟梓泓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珠江时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