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情 秋色浓
上千街坊感受民俗韵味

祖庙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志诚(前排右一)舞起创意纸龙,宣告巡游开始。

彩龙游老街。

醒狮狮与与大大头头佛佛表表演演逗逗笑笑全全场场。。

主题沙龙。

非遗传人和手作艺人等展示作品。
近日,祖庙街道沙塘社区启动2019“沙塘情·秋色浓”社区秋色艺术节,以非遗展演、社区秋色巡游、快闪、手作墟、秋色影像剧场、老街导赏等互动体验形式,彰显老城特色民俗韵味。祖庙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志诚、祖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宜宜和上千新老街坊欢聚一堂,共享传统文化盛宴,共叙沙塘情。
沙塘社区位于祖庙街道中心地带,拥有莲花巷土府、李可琼故居等历史建筑,从前“佛山古八景”之一的“孤村铸炼”也位于此。这里还曾是咏春拳师祖梁赞、一代宗师叶问、姚氏咏春的姚忠强等武术宗师的家。近年来,先后有宫灯、剪纸、广绣、狮头等多项市级非遗传人进驻沙塘社区成立工作室,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7年开始,沙塘社区每年都会举办秋色艺术节,打造有祖庙岭南文化的特色民俗活动和导赏线路,从文化要魅力,从商旅要活力,构建祖庙街道旅游新亮点。
A
彩龙开路游老街领略古建筑风情
当天上午活动还没开始,莲花公园已经早早围满了街坊。威风凛凛的岭南醒狮表演拉开了艺术节序幕,随后,南家拳、舞大头佛、五谷丰登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映。台上6岁小萌娃把功夫耍得“溜溜转”,88岁老人家化身大头佛趣怪连连,台下欢呼声和掌声不断,场面相当热闹。剪纸、彩灯、广绣等沙塘秋色手作惊喜亮相,传承人面对面分享创作技巧,让街坊近距离了解非遗项目,感受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
沙塘秋色活动,最热闹的环节非巡游莫属。沙塘秋色巡游队伍从莲花广场出发,途经鹤园街、清正街、常宁里、大巷、沙塘社区居委前门、土府。沿途看到多座等历史建筑,更有秋色图片展、手作墟等互动体验点。
“这座像‘夹万’一样的镬耳屋,被称为‘土府’,始建于明代。它是古代一个大家族用来储存贵重物品的地方,高两层,屋内两层都是“三开间”,房屋底座用红沙岩砌成,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在莲花巷口,志愿者细细讲述这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世今生”。
而领头的舞龙队正是佛山中南龙狮武术团。中南龙狮武术团的创始人谢柏森是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传承人,1989年他就开始学习舞狮,曾亲自设计烧焊出“佛山街第一椿”,他所在佛山电器厂舞狮队是当时佛山街唯一能表演高桩的狮队。30多年来,谢柏森的“狮蹄子”足迹开始遍布世界各地,多次代表国家出访日本、韩国、泰国等参加国际性龙狮大赛。
老街坊海成在沙塘社区住了20多年,如今虽然搬离这里了,对这里依然怀着深厚感情。他小时候在曾位于沙塘的二小念书,这次参加秋色巡游重走老街巷,让他想起了童年时代许多欢乐时光,非常开心。
B
与非遗传人面对面主题沙龙讲历史
活动当天,剪纸、彩灯、广绣、花样年华手工社、流云轩的手作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作品,让现场居民近距离了解非遗项目,了解非遗文化。其中,一副惟妙惟肖的南风古灶刺绣吸引了众多目光与赞赏,作者正是广绣非遗传承人陈新新。
在沙塘人民路上的近思里,有座名叫“德秀芳”的绣花铺子正是陈新新的工作室。14岁时,陈新新就成为了一位专业“绣娘”,绣旗袍、绣挂画、绣围巾,样样精通。几十年过去了,旧时和她一起绣花的人们全都放下针线多年了,只有她仍执着地做着“天真的绣娘”,退休了还要创业。陈新新坦言,推广刺绣文化成本很高,一开始都是将自己的退休金全部补贴下去的。创业虽然艰难,但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陈新新的绣品常常融合了多种绣法,当天展示的南风古灶图,正是她花了2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作品。如今,陈新新也渐渐成为了校园非遗课堂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常客,黎涌小学、罗格小学、东平小学等都开设了她的刺绣班。“只希望将传统技艺代代传承下去,让大家了解广绣的美。”
当日下午,中南狮队、人民路小学、莲花幼儿园、祖庙街道志愿者协会阳光武术队、佛山五小等在鹤园街小公园带来了快闪表演,包括双狮争霸、刀剑棍武术表演、乐器演奏、歌舞秀等。
此外,在流云书画院还进行了秋色记忆展,通过照片展示和影像滚动播放,回顾佛山秋色历史。并举办功夫主题沙龙,邀请武术研究学者、武术爱好者及老街坊分享有关沙塘社区历史武术人物、畅谈佛山武术发展史。
主办方在莲花巷土府、李可琼故居、赉恩堂、流云书画院、仁寿寺还设置了盖章点,一连两日,市民都可以凭地图收集印章后换取纪念品,通过“寻宝奇兵”活动更加深入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不少街坊都一家老少齐出动,玩游戏,学历史,寻访沙塘的旧日时光。
沙塘社区党委书记李美嫦表示,沙塘社区始终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在吸取往届成功经验上不断完善秋色活动的内容,力求更加细致和丰富多彩,更加保护和传承岭南文化,不断创新推进社区文化传承发展。
C
活化沙塘旧宅让儿时记忆“活起来”
老麻石板铺成的小巷、古色古香的砖雕灰塑、光影斑斓的满洲窗……这座位于沙塘社区莲花巷12、14、16号的“复古建筑”,名为“丰荟园”,出自建筑设计师唐毅锋和他的团队之手,是一处旧宅新建的典型建筑。沙塘秋色艺术节当天,丰荟园首次向街坊们展示了它的新面貌。
“希望通过微改造,给老城旧宅活化提供新路子。”唐毅峰是土生土长的沙塘街坊,一直从事老城旧宅改造工作。这次他回到家乡,让儿时的祖庙味道“活起来”。
旧宅新建,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将建筑与岭南园林有机结合,使其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首先对整个房子进行安全勘查,制定结构安全补强方案,通过各种的工艺,对房屋的结构进行加固,再通过微改造,活化修复把房子利用起来,既不破坏传统建筑的风貌,也达到现代人生活所需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绿化和软装,让老城旧宅来一个大变脸。假山、鱼池、木雕、灰塑,一砖一瓦一石,在传统的岭南建筑中都可以物尽所用,在老宅的后花园,铺设天井时留下的石井套、红砂岩、英石、鹅卵石,我们稍加搭配点缀,就变成了一幅写意山水图。
经过四个多月的微改造,原来残缺阴暗,破旧不堪的老房子焕然一新,室外的花圃鲜花盛开,大门之上的丰荟园牌匾熠熠生辉,天井的麻石板路面光彩整洁,叠石园景的潺潺流水声不绝于耳,各种岭南植物如米仔兰、水横枝、菖蒲、海棠、墨兰生机勃勃。每一个晚上老宅的灯影交汇,在略显苍茫的老城区里闪出一片明亮。
“有一天一位老街坊找上门来,原来他是这里的‘原居民’,过几天他还带着一班街坊邻里来我这叙旧,这种记忆传承,让我十分动容。”唐毅峰说,丰荟园是他在佛山的第一件“成品”,他希望打造一个样版,吸引更多的有心人参与进来,保留佛山老城文脉。
D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探讨老街区活力再造
当日,秋色艺术节活动之一——“文化引领历史街区的社区活力再造”主题文化沙龙在流云书画院热烈举行,专家学者、社区街坊等各界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广东南粤珑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梁志贤对本届社区艺术节印象深刻。“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技术层面,更要融入人文历史,深度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发社区的历史文化魅力。”梁志贤认为,历史街区的活力再造,关键不仅在于景观提升,更在于凝聚人气。他说,“通过连片保护和活化,重塑昔日的商业价值,才能保留沙塘社区的历史价值,唤醒群众对其昔日城市印记的认知。”
“沙塘社区的内街小巷其实具有聚拢性。”梁志贤提出,内街房子可以改造成书屋、咖啡厅以及手工小作坊等具有情趣味道的小店;也可利用其半开放半收拢的空间,打造休闲小广场及休闲咖啡厅;而空间较大的地方可作为小广场。
首批进驻沙塘社区的非遗传承人之一,佛山彩灯非遗传人李文涛表示,社区可以考虑开放更多的空间,对宫灯、剪纸、广绣、狮头等传统艺术进行集中展示,推动社区本土特色文化产品形成更大品牌效应,凝聚社区文化魅力。
“推动传统文化进一步复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书画、剪纸、宫灯制作等传统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承。”沙塘社区流云书画院院长刘建基表示,以文化建设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再造。
市自然资源局禅城分局名保办负责人区迅敏表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要广泛发动各界群众参与进来,提升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接下来,禅城区名保办也将集合各方力量,进一步保护和活化历史文化街区。
E
打造历史文化核心区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要发展,就要找准核心竞争力,将优势做大做强。”在祖庙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志诚看来,祖庙街道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岭南文化,要围绕文商旅融合做文章。祖庙街道今年大力推进的“1+1+3+6+N”工程中就提出,要把祖庙街道打造成“岭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以及“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祖庙不但是佛山的祖庙,还是大湾区的祖庙,是岭南的祖庙。我们要让在大湾区生活的人,只要想到岭南文化就想到我们祖庙街道。”刘志诚说。
做好文商旅的融合,发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是融合的关键和前提。目前,祖庙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3处、市级46处。为此,祖庙街道将打造一条3.6公里的老城旅游线路,线路从塔坡庙起到中山公园止,连接塔坡庙、鸿胜纪念馆、兆祥黄公祠、岭南天地、祖庙文保建筑群、仁寿寺、古洞街民居建筑群、青云街当楼、新琼花会馆、正埠码头、忠义乡牌坊、中山公园等数十个标志性景点。在老城活化利用方面,则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建筑保留岭南特色风貌,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
同时,祖庙街道还将结合莺岗片区内街小巷的提升,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轴,将祖庙博物馆和仁寿寺片区、东华里片区、莲升片区和梁园片区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核心区,传承发扬岭南文化,将祖庙街道打造为岭南文化中心的文化高地。
统筹/谭碧韵撰文/谭碧韵麦玮炘供稿罗子琦周师伢摄影/谭碧韵